吕蒙真的是江东鼠辈吗,古代的偷袭战很多,为何人们唯独厌恶吕蒙
俗话说“兵不厌诈”,然而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,虽成功擒杀关羽,却为何饱受后人非议?
三国之后长久以来,人们对吕蒙多持正面评价,赞赏其白衣渡江前后的战术。就连尊刘贬曹的罗贯中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也作了三首诗词,以称赞吕蒙。
明末大文学家李贽是对吕蒙持负面态度且有影响力的人物,他评《三国演义》时称:“吕蒙、陆逊乃妖魔,纵施奸计取胜,亦仅一时,不足称道,终与草木同朽。”
但说实话,李先生的这番话仅是气愤时的感慨,毕竟古往今来,无人能逃脱最终化为黄土的命运。
古时,不仅吕蒙曾伪装商人突袭敌营,岳飞亦有过此举。然岳飞被誉为“抗金名将,民族英雄”,吕蒙却被贬为“江东鼠辈,无耻小人”,两者声誉相差甚远。
那么,为何现今众人对吕蒙抱有如此强烈的反感呢?
吕蒙是否真为江东鼠辈?此问需深思。评价历史人物应全面客观,不应仅凭片面之词。吕蒙勇武谋略兼备,对江东贡献卓越,不应轻易冠以贬低之称。
在三国名将中,吕蒙起点最平凡,无显赫家世,亦缺良好教育。但他凭借自身努力,从“吴下阿蒙”奋斗成名将,与陈寿赞誉为“有国士之量”的关羽、张辽等同列“武庙72名将”。
吕蒙人品无瑕疵,智勇双全,忠心报国。其军事才能卓越,荆州之战擒关羽,助孙权夺回半州。战术上,从示弱到奇袭再到心理战,均为战史经典。
在偷袭关羽之事上,吕蒙仅是执行者,非决策者,实由孙权主导。当时孙刘联盟“合则共存,分则俱亡”,但孙权为荆州利益不顾,致使吕蒙作为执行者背负千年骂名。
为何在众多古代偷袭战中,人们尤为憎恶吕蒙偷袭关羽之举?这一行为似乎触动了某种普遍的道德底线,令人难以忘怀。
人们厌恶吕蒙,并非因其偷袭之举,实因他偷袭的是关羽。然而,这种因对象不同而态度迥异的态度,不也正是一种“双标”吗?
普通人读历史时,难免融入个人情感与喜好,对喜爱的人事积极维护,对厌恶的人事则严厉批判。
“忠孝仁义”乃我民族传统价值。关羽虽败,却千年被誉为“忠义化身”,然遭宵小偷袭致死。吕蒙因此被视为戕害英雄之辈,其白衣渡江战略亦遭唾弃,此乃人们同情关羽、厌恶吕蒙之故。
再者,兵法虽云诈术不忌,然应施于敌非友。彼时,孙刘虽内隙深,然表面犹结盟。孙权求荆州未果,未敢与关羽正面冲突,乃乘其北伐、荆州空虚之际偷袭。
孙权和吕蒙将对敌曹操之计转施于盟友刘备,且孙权在偷袭关羽时,私下勾结曹操,此举成为战术大师吕蒙声誉受损的一大缘由。
尤为关键的是,吕蒙白衣渡江之举,违背了战场规矩与礼仪。诸侯虽为利而战,但仍尊对手、守规则。吕蒙伪装商人偷袭盟友关羽,此举更甚于对敌之不义。
这如同二战时,美军作为盟军,却伪装商人偷袭苏军前线总指挥,后再向德军屈服。无论战斗多精彩,偷袭苏军的统帅与决策者都将遭人唾弃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